根据中国及国际相关法律法规,仿牌货物属于侵犯知识产权的侵权商品,严禁通过国际空运等任何方式运输出口,此类行为不仅违反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,还会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和经济损失,具体如下:
国际空运严禁运输仿牌货物的法律依据
-
中国法律规定
-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》明确禁止未经商标权人许可,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,以及销售、运输侵权商品的行为,违者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,情节严重者构成刑事犯罪(《刑法》第二百一十三条至第二百一十五条“假冒注册商标罪”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”等)。
-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》规定,海关对进出口货物实施知识产权保护,发现侵权货物有权依法扣留、没收,并对侵权行为人处以罚款;构成犯罪的,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。
-
国际公约与目的地国法律
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加入了《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》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》(TRIPS)等国际公约,对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实行严格保护,仿牌货物在出口至任何国家时,一旦被当地海关查获,将面临货物没收、高额罚款,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(如美国《兰哈姆法》、欧盟《商标指令》等均规定了严厉的侵权责任)。
仿牌货物被查后的具体后果
(一)货物与经济损失
- 货物被没收:无论是起运国海关(中国)还是目的地国海关,一旦确认货物为仿牌侵权,将直接没收全部货物,无法取回。
- 运费与清关费用损失:已支付的空运运费、仓储费、清关代理费等均无法退还,甚至可能因货物滞留产生额外罚款或处理费用。
- 民事赔偿:商标权人可通过法律途径要求侵权方(包括发货人、货运代理等)赔偿经济损失,赔偿金额通常远高于货物本身价值(可能包括侵权获利、权利人为制止侵权支付的合理开支等)。
(二)行政处罚与刑事责任
- 行政罚款:中国海关对侵权货物的发货人可处以货物价值5%以上30%以下的罚款(《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》第二十五条);目的地国海关罚款金额可能更高(如欧盟部分国家罚款可达货物价值的数倍,美国海关对侵权货物的罚款常超过10万美元)。
- 刑事责任:若仿牌货物数量大、非法经营额高(如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5万元以上,单位在50万元以上),或存在多次运输侵权货物等情节,将构成刑事犯罪,责任人面临有期徒刑、拘役及罚金(中国《刑法》规定,最高可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)。
(三)商业信誉与长期经营影响
- 企业信用受损:侵权行为会被记录在海关“知识产权侵权黑名单”,企业后续进出口业务将受到严格监管(如货物被重点查验、通关效率降低),甚至被限制或禁止从事进出口活动。
- 合作方追责:货运代理、航空公司等运输环节的合作方,若因协助运输仿牌货物被牵连,可依据合同向发货人追责,要求赔偿其因海关处罚、信誉损失等产生的全部损失。
- 国际市场准入受限:侵权记录可能导致企业被目的地国列入“不良企业名单”,永久丧失进入当地市场的资格,同时面临国际商标权人的全球诉讼风险。
特别提醒
- “侥幸心理”不可取:部分人认为“少量货物、低价值商品不会被查”,但随着全球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(如智能查验系统、权利人主动监控),仿牌货物被查获的概率极高,且一旦被查,后果远超货物本身价值。
- 合法合规是唯一途径:任何涉及商标、专利、著作权的货物,必须确保已获得权利人的正式授权或许可,或通过正规渠道采购正品,切勿触碰法律红线。
- 货运代理的责任:正规货运代理会要求发货人提供货物合法性证明(如商标注册证、授权书等),若明知为仿牌仍协助运输,需承担连带法律责任(包括罚款、刑事责任)。
国际空运发仿牌货物属于明确的违法行为,不存在“能否发”的争议,只有“绝对禁止”的法律底线。 任何试图规避监管的行为,都将面临货物没收、高额罚款、刑事责任及商业信誉破产等严重后果,企业和个人应严格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,通过合法合规的贸易方式开展进出口业务,这是保障自身权益和长期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。



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