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必达跨境电商物流
15813899064

跨境电商物流专线:海运 空运 铁路 快递 卡车 双清包税派送到门

2025二季度船公司利润下滑56%国际海运业寒潮来袭

gjwl6662025-11-23 13:02:055

2025年二季度船公司利润下滑56%,国际海运业寒潮来袭”的表述,需要先明确:当前时间为2023年10月,2025年的数据属于未来预测,实际情况需以届时行业报告为准,基于当前国际海运业的运行趋势和周期性规律,我们可以从潜在驱动因素、行业影响及应对逻辑三个层面,对这一假设性情景进行分析,以理解海运业“寒潮”可能的形成机制。

潜在驱动因素:供需失衡与成本压力的双重挤压

海运业利润波动本质上是“供需关系+成本结构”共同作用的结果,若2025年出现利润大幅下滑,可能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:

运力过剩:疫情后“疯狂订船”的滞后效应集中释放

2020-2022年疫情期间,全球供应链紊乱推高海运需求,集装箱运价一度暴涨(如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从2020年5月的879点飙升至2021年1月的2870点),船公司盈利创历史新高,这一“超级周期”刺激了行业大规模订船:2021-2023年,全球集装箱船新订单量超过6000万TEU(占现有船队规模的30%以上),散货船、油船订单也同步增长。

这些新船将在2024-2026年集中交付(船舶建造周期通常2-3年),若2025年全球贸易需求未能同步增长(例如欧美通胀高企抑制消费、中国出口结构转向“高质量”而非“高数量”),运力供给增速将远超需求增速,直接导致运价大幅下跌,若集装箱运价从高位回落至疫情前水平(如SCFI跌破1000点),船公司单箱收入可能下降60%-70%,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。

需求疲软:全球经济放缓压制贸易量增长

海运需求与全球GDP、工业生产、消费需求高度相关,若2025年全球经济面临以下压力,可能导致贸易量增速放缓甚至下滑:

  • 欧美经济衰退风险:美联储加息的滞后效应、欧洲能源转型成本、债务高企等问题可能抑制欧美消费和进口需求(尤其是耐用品,如家具、电子产品等海运主要货种);
  • 区域化贸易分流:“近岸外包”“友岸外包”趋势下,部分制造业从亚洲向美洲、欧洲转移,长距离海运需求被短途运输替代;
  •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:若全球能源、矿产需求因经济放缓下降,散货船运输量(如铁矿石、煤炭)可能收缩,进一步加剧全行业运力过剩。

成本刚性上升:燃油、人力、环保合规压力难降

即使运价下跌,船公司的成本端仍可能面临刚性压力:

  • 燃油成本:若2025年国际油价因地缘冲突或能源政策(如欧盟碳关税CBAM扩围)上涨,船舶燃油成本占比可能从当前的20%-30%升至40%以上(低速航行虽能省油,但会降低周转率,反而推高单位成本);
  • 人力与合规成本:全球船员短缺问题持续(国际海事组织IMO数据显示,2023年高级船员缺口达1.8万人),工资成本年增速可能超过5%;IMO 2025年将实施EEXI(现有船舶能效指数)第二阶段标准,船公司需投入资金改造船舶(如安装脱硫塔、使用生物燃料),进一步增加资本开支;
  • 港口与物流成本:若主要港口(如上海、新加坡、洛杉矶)因劳动力短缺或基础设施老化导致拥堵,船舶滞期费、码头操作费(THC)可能上升,侵蚀利润。

行业影响:从船公司到产业链的连锁反应

若船公司利润大幅下滑,“寒潮”将沿着海运产业链传导,影响多个环节:

船公司:从“躺赚”到“活下去”的策略转向

  • 运力收缩:为应对运价下跌,船公司可能重启“停航保价”策略(如2016-2019年行业低谷期的做法),通过削减航线班次、闲置船舶(尤其是高能耗老旧船)减少供给;部分中小船公司可能因现金流断裂退出市场,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(头部企业通过合并或收购整合运力)。
  • 成本绞杀:压缩非核心开支(如营销、行政费用),甚至推迟新船交付(与造船厂协商延期),同时加速老旧船拆解(2023年全球拆解量已开始回升,2025年可能进一步增加)。
  • 业务多元化:从单一运输向“端到端物流”转型(如马士基、中远海运近年加大对仓储、跨境电商物流的投入),通过非运输业务(如供应链管理、冷链物流)对冲运费波动风险。

港口与物流:吞吐量增速放缓,议价权向货主倾斜

  • 港口吞吐量承压:若海运需求下降,港口集装箱/散货吞吐量增速可能从疫情期间的两位数回落至个位数甚至负增长,港口运营商不得不降低装卸费吸引船公司靠港,盈利能力下滑。
  • 物流链重构:货主(尤其是大型零售商、制造业企业)因海运价格下降,可能重新谈判长期运输合同,将运费成本压至低位;为规避运力波动风险,货主可能增加对多式联运(如铁路、公路)的依赖,减少对单一海运的绑定。

制造业与贸易:短期成本红利,长期需警惕供应链韧性

  • 短期利好出口企业:海运价格下跌直接降低制造业出口成本(如中国家电、家具等产品的海运成本占比可能从疫情期间的15%-20%降至5%以下),部分依赖海运的出口企业利润空间改善。
  • 长期供应链风险:若船公司过度削减运力,可能导致局部航线“一舱难求”(如偏远地区或季节性需求航线),反而增加供应链不确定性;船舶减速航行(为省油)可能延长运输时效,货主需重新调整库存策略(如增加安全库存)。

行业启示:理解海运业的“周期性宿命”与破局关键

海运业是典型的强周期行业,“繁荣-衰退-复苏-繁荣”的循环从未停止(过去20年已历经2003-2008年、2020-2022年两次超级周期,2009-2019年、2023年至今两次低谷),若2025年出现“寒潮”,本质上是疫情后“非理性繁荣”的理性回归——当行业从“需求爆发+运力短缺”转向“需求疲软+运力过剩”,利润下滑是周期规律的必然结果。

对行业参与者而言,破局的核心在于“反周期布局”与“韧性构建”

  • 船公司:需在繁荣期积累现金(而非盲目扩产),在低谷期通过收购优质资产(如港口、物流网络)或技术升级(如投资绿色船舶,提前布局IMO 2030年碳减排目标)为下一轮周期蓄力;
  • 货主与投资者:需认识到海运价格“低不是常态,高也不是常态”,通过长期合同锁定成本(避免在高价时追涨、低价时杀跌),同时关注船公司的财务健康度(高负债企业在低谷期风险更高);
  • 政策层面:政府需避免过度干预市场(如限制运价或强制保供),而是通过完善港口基础设施、优化通关效率(降低物流综合成本)、支持绿色船舶研发等,帮助行业穿越周期。

2025年的“海运寒潮”尚未发生,但当前行业已显现出“运力过剩+需求放缓”的苗头(2023年SCFI指数较2021年峰值下跌超80%,部分船公司已出现季度亏损),这提醒我们:海运业的利润波动是供需关系的“晴雨表”,也是全球经济的“镜像”,无论未来是否出现56%的利润下滑,理解其背后的“供需逻辑”与“周期规律”,都是把握行业趋势的关键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guigangbj.com/zblog/?id=18084

阅读更多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