寄国际快递时低报货值以“避税”的行为属于违规申报,不仅无法真正“避税”,还可能面临一系列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,以下从合法性、潜在风险及正确做法三方面详细说明:
低报货值能否“避税”?不能,且本质是违规行为
-
海关审价机制的存在
各国海关对进出口货物有一套完善的审价体系(如参照市场价格、同类商品历史数据、品牌价值等),并非完全依赖申报金额,若申报货值明显低于合理范围,海关会要求提供交易凭证(如发票、合同),或直接按海关核定价格征税,甚至认定为申报不实。 -
“避税”本质是逃税/走私
低报货值的核心是通过隐瞒真实价值减少税费,这在法律上属于虚假申报,可能构成逃税、走私等违法行为,并非“合理避税”(合理避税需基于合法合规的税务规划,而非隐瞒真实信息)。
低报货值的潜在风险(个人/企业均可能涉及)
海关处罚:补税、罚款甚至没收货物
- 补税+罚款:海关发现低报后,会要求按实际价值补缴关税、增值税等,同时可能处以申报金额一定比例的罚款(如50%-200%,具体视情节严重程度)。
- 货物被扣或没收:若被认定为故意低报(尤其是差价较大时),货物可能被扣留,长期无法清关,甚至直接没收。
法律责任:面临行政或刑事责任
- 个人层面:情节较轻者面临行政处罚;若涉及金额较大(如超过各国走私罪起刑点,例如中国个人走私普通货物偷逃税款5万元以上即构成犯罪),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(罚款、拘留甚至有期徒刑)。
- 企业层面:除罚款外,企业信用等级会下降,被列入海关“重点监管名单”,后续进出口业务将面临更严格的查验,影响正常贸易流程。
信用记录受损:影响后续通关及跨境业务
- 个人或企业的申报记录会被海关留存,多次低报可能导致通关受限(如每次包裹都被开箱查验,延误时间),甚至被列入“黑名单”,影响未来留学、移民、进出口资质等。
运输方追责:物流纠纷与额外费用
- 若因低报导致货物被扣,物流公司可能不承担赔偿责任,且会向发件人收取仓储费、滞留费(每日累积,金额可能远超节省的税费),部分物流公司在合同中明确规定,因申报不实产生的责任由发件人承担。
民事风险:与收件人/交易方的纠纷
- 若货物在运输中损坏、丢失,保险公司会按申报货值理赔(而非实际价值),导致收件人/发件人无法获得足额赔偿。
- 若涉及商业交易(如跨境电商、个人代购),低报可能被买方以“欺诈”为由追责(如要求补开发票、退款等)。
长期影响:对个人征信或企业经营的损害
- 部分国家(如欧盟、美国)会将违规记录同步至个人征信或企业信用系统,影响贷款、签证、招投标等后续事务,企业可能被暂停进出口权,甚至吊销营业执照。
正确做法:如实申报,合规通关
-
按真实价值申报
保留清晰的交易凭证(如正规发票、购物小票),申报时注明货物名称、数量、品牌、材质、用途等信息,确保与实际一致,若为个人自用物品,注明“personal use”并提供购买凭证,可避免被误认为商业货物。 -
了解目的国海关政策
- 关注各国对个人物品的免税额度(如欧盟对非欧盟居民入境物品价值≤430欧元免税,超出部分征税),合理拆分包裹(需注意“合理自用”原则,避免被认定为商业进口)。
- 特殊商品(如奢侈品、电子产品、食品药品)可能有额外监管要求,需提前确认是否需要进口许可、检疫证明等。
-
选择正规物流渠道
正规快递公司(如DHL、FedEx、UPS等)会协助核对申报信息,提醒高风险品类,但最终申报责任仍由发件人承担,切勿轻信“可帮忙低报避税”的非正规代理(其可能为揽件故意隐瞒风险,后续纠纷难以追责)。 -
咨询专业机构
若为企业批量进出口或高价值货物,可通过正规报关行、税务师事务所进行合规申报,利用关税优惠政策(如自贸协定、原产地规则)合法降低成本,而非依赖违规手段。
低报货值是“得不偿失”的行为,短期可能看似节省少量税费,但面临的法律风险、经济损失(罚款、货物损失)及长期信用影响远超过收益。合规申报是保障跨境物流顺畅、避免法律纠纷的唯一正确方式,无论是个人邮寄还是企业贸易,均需以真实、透明的原则对待海关申报,切勿抱有侥幸心理。




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