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士基作为全球集装箱航运龙头企业,近期宣布投入10万TEU运力“强攻”亚洲内部国际海运航线,这一动作背后是对全球航运市场格局变化、区域贸易增长机遇及自身战略转型的综合考量,以下从背景、动因、影响及潜在挑战展开分析:
事件背景:亚洲内部航线成为航运业新增长点
亚洲内部国际海运航线(Intra-Asia Routes)主要连接东亚(中、日、韩)、东南亚(新、马、越、泰)、南亚(印、巴)等区域港口,以“短距离、高频次、高灵活性”为特征,服务于区域内制造业供应链(如电子零部件、纺织原料、中间产品)及消费品贸易,近年来,这一航线的战略重要性显著提升,核心驱动因素包括:
全球主干航线承压,区域市场成“避风港”
疫情期间全球主干航线(跨太平洋、亚欧)因供应链紊乱推高运价,但2022年下半年以来,随着欧美需求放缓、库存去化及运力回归,主干线运价已回落至疫情前水平(如上海至美西运价从2021年峰值2万美元/FEU跌至2023年的1000-2000美元/FEU),利润空间大幅压缩,相比之下,亚洲内部航线受区域贸易韧性支撑,需求更稳定:2023年亚洲内部集装箱贸易量同比增长约4.5%,高于全球平均2.1%(Clarksons数据),成为航运公司平衡业绩的关键。
RCEP与区域供应链重构的双重催化
- RCEP红利释放:2022年生效的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(RCEP)覆盖亚洲15国,通过关税减免、简化通关等促进区域内贸易,2023年RCEP成员国间贸易额同比增长6.5%,其中中间产品贸易占比超60%,直接拉动亚洲内部“零部件-组装-再出口”的海运需求(如中国向越南出口电子元件,越南组装后出口至日韩)。
- 供应链区域化趋势:全球企业为降低风险,将部分产能从中国转移至东南亚(越南、泰国、马来西亚等),形成“中国+东南亚”区域供应链网络,2023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6.1万亿元(人民币),同比增长1.7%,其中近80%货物通过海运运输,催生对短距离、高频次海运服务的需求。
马士基的战略动因:从“主干线依赖”到“区域网络深耕”
马士基长期以跨洋主干线(亚欧、跨太平洋)为核心,但近年逐步调整战略,加大对亚洲内部航线的投入,核心逻辑包括:
平衡业务结构,对冲主干线波动
2021-2022年主干线高运价周期中,马士基主干线收入占比超70%,但2023年运价暴跌导致利润承压(2023年Q3净利润同比下滑81%),亚洲内部航线需求更稳定(2019-2023年运量复合增速4.2%),且区域内客户对运价敏感度低于主干线,可提供更持续的现金流,此次10万TEU运力投入(约相当于30-40艘3000-5000 TEU船,亚洲内部主流船型),目标是将亚洲内部航线收入占比从当前15%提升至25%以上。
应对区域竞争,抢占RCEP机遇
亚洲内部航线传统由亚洲本土船公司主导(中远海运、长荣、万海、阳明等),2023年CR5(前5大公司)市场份额超60%,马士基此前在该领域布局较浅(市场份额约8%),此次加码旨在通过“运力+服务”组合破局:
- 运力密度:新增航线覆盖中国沿海(上海、宁波)、东南亚(胡志明、巴生港)、南亚(吉大港、科伦坡)及澳新支线,班次从每周10班增至18班,部分港口实现“周双班”,满足客户“3-5天直达”需求。
- 端到端整合:依托马士基物流网络(全球最大航运物流服务商),提供“海运+陆运(拖车、铁路)+仓储”一体化服务(如“上海-曼谷港-工厂门”全程可视化追踪),差异化竞争本土船公司的“纯海运”模式。
推进“综合物流服务商”转型
马士基近年提出“超越航运”战略,目标是2025年物流业务收入占比达30%,亚洲内部航线是其物流网络的“毛细血管”:通过密集航线覆盖,可衔接中国、东南亚的制造业集群与消费市场,为客户提供“区域分拨、库存管理、跨境电商物流”等增值服务,为越南电子工厂提供“中国零部件海运+越南本地仓储+日韩门到门配送”的全链条方案,提升客户粘性。
行业影响:短期竞争加剧,长期重塑区域格局
对竞争对手:触发“运力+服务”双维度竞争
本土船公司可能被迫跟进:中远海运已宣布2024年新增10艘4000 TEU船投入亚洲内部航线;万海计划加密“中国-印尼”航线至每周3班,短期内或引发局部运价竞争(尤其在红海危机后部分运力回流亚洲的背景下),但长期将推动行业从“价格战”转向“服务战”(如准班率、数字化追踪、定制化方案)。
对客户与港口:提升效率,分化港口地位
- 货主/货代:选择增加,中小货主可获得更低运价(预计局部航线运价下降5%-10%),大型制造业客户(如三星、富士康)可享受更稳定的舱位保障(马士基承诺核心航线舱位锁定率超80%)。
- 港口:枢纽港(新加坡、上海、宁波)吞吐量或提升10%-15%(马士基将其作为中转中心),而小型港口(如菲律宾苏比克湾)若未被纳入航线网络,可能面临边缘化风险。
对行业趋势:加速“绿色运力”渗透
马士基此次投入的运力中,约60%为新造环保船(使用LNG或甲醇动力),符合IMO 2024年EEXI/CII减排新规,这将倒逼竞争对手升级船队,推动亚洲内部航线“绿色化”进程(目前区域内老旧船占比超40%)。
潜在挑战:需求与运营风险需警惕
- 需求不及预期:若全球经济衰退导致东南亚制造业订单下滑(2023年越南出口同比下降4.5%),新增运力可能引发供过于求(2024年亚洲内部航线预计新增运力150万TEU,需求增速仅5%),加剧运价压力。
- 运营成本高企:亚洲港口拥堵常态化(如新加坡港2023年平均等待时间1.8天)、燃油价格波动(亚洲船用燃油价格2023年波动幅度30%),可能削弱新增运力的盈利性。
- 地缘政治风险:东南亚部分国家政策不确定性(如印尼镍矿出口限制、马来西亚港口罢工)可能影响航线稳定性。
马士基10万TEU运力强攻亚洲内部航线,是航运巨头在“后疫情周期”下的战略转向,既是对区域贸易增长的押注,也是对“综合物流服务商”转型的落地,短期内或加剧竞争,但长期将推动亚洲内部航运市场从“粗放运力竞争”向“精细化服务竞争”升级,对于行业而言,这一动作标志着全球航运重心从“跨洋主干线”向“区域内网络”的进一步倾斜。




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