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必达跨境电商物流
15813899064

跨境电商物流专线:海运 空运 铁路 快递 卡车 双清包税派送到门

马士基新增10万TEU运力入局亚洲区内航运重塑格局

gjwl6662025-11-24 09:41:184

马士基新增10万TEU运力入局亚洲区内航运:背后逻辑与格局影响

事件概述

全球航运巨头马士基宣布在亚洲区内航线新增10万TEU(标准集装箱)运力,引发行业对亚洲区内航运市场格局变化的关注,作为全球最大集装箱航运公司之一,马士基此次重兵布局亚洲区内市场,不仅是其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一步,也预示着区域内航运竞争将进入新阶段。

为何是亚洲区内航运?背后的战略逻辑

马士基此次加码亚洲区内市场,并非偶然,而是基于对行业趋势和区域需求的长期判断,核心逻辑可归结为三点:

亚洲区内贸易:全球增长最快的“黄金赛道”

亚洲是全球制造业中心和贸易最活跃的区域,尤其RCEP(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)生效后,区域内关税减免、贸易便利化程度提升,推动 intra-Asia(亚洲区内)贸易量持续增长,数据显示,2023年亚洲区内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35%,增速达5.8%,远超跨洋航线(如亚欧航线增速2.1%),中国与东南亚的电子、纺织、机械等产业链分工深化,中日韩高端制造业合作,以及东南亚内部消费市场崛起,共同构成了亚洲区内航运的长期需求支撑。

跨洋航线波动下的“稳定器”

2021-2022年全球航运市场经历“超级周期”后,2023年以来跨洋航线(如美西、欧洲航线)受欧美需求疲软、库存去化影响,运价大幅回落(如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较2022年峰值下跌70%),相比之下,亚洲区内航线因贴近生产端和消费端,需求更稳定,受全球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小,马士基此时将资源向区内倾斜,意在通过“跨洋+区内”双轮驱动,平衡业绩波动风险。

马士基的“本土化+全球化”战略补位

长期以来,马士基在跨洋航线占据主导地位(全球市场份额约17%),但在亚洲区内市场存在感较弱——此前区内运力占比不足10%,落后于中远海运(约20%)、长荣海运(15%)等亚洲本土航企,此次新增10万TEU运力,是其补齐“全球化网络最后一块拼图”的关键动作:通过在亚洲区内建立规模优势,实现“门到门”全程物流服务(如与港口、仓储、陆运资源整合),增强对货主的吸引力。

10万TEU运力如何落地?航线与船舶选择

马士基新增的10万TEU运力并非盲目投入,而是精准聚焦亚洲区内三大核心航线,且优先使用“经济型+环保型”船舶:

核心航线:锁定“中国-东南亚”“中日韩”“东南亚内部”

  • 中国-东南亚航线:覆盖珠三角、长三角至越南(胡志明)、泰国(林查班)、马来西亚(巴生)等制造业枢纽,此航线占亚洲区内货量的40%,马士基计划新增5条周班航线,运力占比提升至15%;
  • 中日韩航线:聚焦汽车零部件、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货物,新增3条快航航线(挂靠港减少、时效提升2天),与中远海运、韩新海运(HMM)直接竞争;
  • 东南亚内部航线:填补印尼(雅加达)、菲律宾(马尼拉)等新兴市场空白,通过“支线接驳+枢纽港中转”模式,提升区域覆盖密度。

运力来源:“新造+租赁”结合,主打“绿色低成本”

马士基新增运力中,60%为新造船舶(1100-3000 TEU小型集装箱船),采用甲醇动力或LNG动力,符合IMO(国际海事组织)2025年环保新规,可降低碳排放成本;40%通过租赁市场获取,当前航运市场低迷,二手船和租船价格处于低位(如3000 TEU船舶日租金较2022年下降40%),有助于控制短期成本。

“重塑格局”:对亚洲区内航运市场的三大冲击

马士基的入局,将从竞争结构、运价体系、服务模式三方面改写亚洲区内航运规则:

竞争加剧:从“本土主导”到“全球玩家混战”

此前亚洲区内市场由亚洲本土航企主导:中远海运(20%)、长荣海运(15%)、万海航运(12%)、阳明海运(10%)合计占比超50%,市场相对分散但“本土壁垒”较高,马士基以10万TEU运力入局后(预计市场份额提升至12%-15%),将打破这一格局——其凭借全球网络(如与欧洲、美洲航线衔接)、数字化服务(如马士基海运APP实时追踪)和规模成本优势(单箱运营成本较中小航企低15%-20%),可能快速分流高端货主(如苹果、三星供应链)。

运价承压:短期“价格战”风险,长期回归“价值竞争”

新增运力将直接增加供给——当前亚洲区内航线平均舱位利用率约75%,马士基10万TEU运力相当于现有市场总运力的5%,若其他航企(如中远海运、长荣)为保住份额跟进增投,可能引发短期“价格战”(如中国-东南亚航线运价或下跌10%-15%),但长期看,随着需求增长(预计2024-2025年亚洲区内货量增速6%-7%),运力或被逐步消化,竞争焦点将转向“时效”“稳定性”“附加服务”(如冷链运输、跨境电商专列)等差异化领域。

中小航企生存空间收窄:“要么整合,要么 niche”

亚洲区内市场此前存在大量中小型航企(如东南亚的SM Line、泰国RCL),依赖区域内支线运输生存,马士基的规模优势将挤压其利润空间——中小航企单箱成本高、议价能力弱,可能被迫退出干线市场,转向“小众航线”(如印尼偏远岛屿)或与大航企合作(如提供支线接驳服务),未来3-5年,亚洲区内市场或呈现“3-5家头部航企主导+ niche玩家补充”的格局。

亚洲区内航运进入“巨头博弈”时代

马士基新增10万TEU运力,本质是全球航运巨头对“亚洲制造+亚洲消费”趋势的战略押注,短期看,市场将面临竞争加剧、运价波动;但长期看,头部企业的技术投入(如绿色船舶)、网络优化(如多式联运)和服务升级,将推动亚洲区内航运从“粗放式增长”向“高质量发展”转型,对于货主而言,更多选择、更低成本、更稳定的服务值得期待;对于行业而言,“重塑格局”的背后,是全球航运权力从“跨洋主导”向“区域深耕”的再平衡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guigangbj.com/zblog/?id=18106

阅读更多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