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必达跨境电商物流
15813899064

跨境电商物流专线:海运 空运 铁路 快递 卡车 双清包税派送到门

马士基TP9美西航线全年停航运力急刹车跨太平洋物流链承压

gjwl6662025-11-26 06:31:037

马士基宣布TP9美西航线全年停航,本质上是航运巨头对跨太平洋市场供需变化的主动调整,但其“运力急刹车”将直接冲击既有的物流链平衡,短期内加剧航线资源紧张,长期则折射出全球贸易周期与供应链重构的深层矛盾,以下从停航动因、物流链承压点及行业影响三方面展开分析:

停航动因:供需失衡下的运力收缩逻辑

TP9航线是马士基跨太平洋网络中的核心美西航线之一,主要连接中国沿海港口(如上海、宁波)与美国西海岸枢纽港(洛杉矶、长滩),服务于时效性要求较高的消费品、电子产品等货物运输,此次全年停航,核心动因是跨太平洋市场需求疲软与运力过剩的矛盾激化

  1. 需求端:美国进口“降温”持续
    2022年下半年以来,美国零售商因库存高企(如沃尔玛、塔吉特等企业库存周转天数同比增加10%-20%)大幅缩减进口,叠加美联储加息抑制消费需求,跨太平洋海运量持续下滑,据美国商务部数据,2023年上半年美国自华进口额同比下降12.4%,其中消费品进口下降尤为明显,需求萎缩直接导致航线装载率走低,马士基等航企为避免“空驶亏损”,不得不缩减运力。

  2. 供给端:疫情后“运力泡沫”需消化
    疫情期间跨太平洋运费暴涨(如2021年美西航线运价一度突破2万美元/FEU),刺激航企大规模订造新船、加密航线,导致运力快速扩张,但2023年新船交付量达历史峰值(预计全球新增集装箱船运力超240万TEU),而需求增速不足5%,供需严重失衡下,美西航线运价已回落至疫情前水平(约1500-2000美元/FEU),部分航次甚至低于成本线,马士基通过停航TP9,本质是通过“去产能”减少供给,支撑运价底线。

  3. 竞争策略:优化航线网络与盈利优先级
    马士基近年加速向“综合物流服务商”转型,更注重航线盈利质量而非单纯规模,TP9航线若长期装载率不足、运费低迷,可能成为“亏损航线”,停航可将资源集中至盈利性更强的航线(如欧洲航线或区域内航线),同时通过减少运力投放,向市场释放“挺价”信号,引导行业性运力收缩。

物流链承压:从舱位到成本的连锁冲击

TP9航线停航直接削减跨太平洋美西方向的核心运力(据行业估算,该航线周运力约1-1.2万TEU,全年停航累计减少超50万TEU运力),短期内将对物流链各环节形成压力:

货主:替代方案“成本更高、时效更差”

  • 舱位争夺加剧:TP9停航后,货主需转向其他航企(如中远海运、达飞、赫伯罗特)的美西航线,但当前多数航企已同步缩减运力(2023年跨太平洋航线计划周运力同比下降约10%),舱位供给紧张可能推高即期运费(部分货代报价已出现5%-10%的涨幅)。
  • 替代航线成本上升:若无法订到美西舱位,货主可能被迫转走美东航线(经巴拿马运河至纽约、萨凡纳等港),但美东航线航程增加约10-15天,单箱成本上升30%-50%(含运河通行费、更长航程的燃油成本等),且美东港口近年拥堵问题仍存(如萨凡纳港2023年平均等待时间约3天),时效稳定性更差。

港口与集运网络:局部流量波动与资源错配

  • 美西港口货物分流:TP9原本挂靠的洛杉矶/长滩港货物量可能短期下降,但其他航线若补充运力,港口整体吞吐量或保持稳定,不过局部码头作业效率可能受影响(如特定船公司的货物集中到港,导致堆场拥堵)。
  • 内陆运输衔接压力:依赖TP9航线的货主若转走其他港口,需重新协调卡车、铁路等内陆运输资源,尤其是美国西海岸“港口-铁路”联运体系(如BNSF、Union Pacific铁路)本就存在运力瓶颈,货物分流可能加剧内陆运输延误。

中小物流企业:议价能力弱,风险敞口扩大

与大型货主(如亚马逊、沃尔玛)可与航企签订长约协议锁定运力不同,中小货代和出口企业依赖即期市场订舱,TP9停航导致的舱位紧张将使其面临更高的运价波动风险,部分企业可能因运输成本上升压缩利润,甚至被迫暂停部分低毛利订单。

行业启示:全球供应链“去泡沫”与长期重构

马士基TP9停航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2023年跨太平洋航运市场“运力收缩潮”的缩影(据Alphaliner数据,2023年1-8月跨太平洋航线累计停航约120航次,运力缩减超150万TEU),其背后反映的行业趋势值得关注:

  1. 航运市场进入“去产能”周期:疫情期间的“高运价红利”已退潮,航企从“扩张”转向“防御”,通过停航、拆船(2023年全球计划拆船量同比增加50%)等方式减少供给,直至供需重新平衡,这一过程可能持续至2024年,期间运费或呈现“底部震荡、缓慢回升”态势。

  2. 供应链韧性需求倒逼模式创新:货主为应对航线波动,可能加速布局“多式联运”(如增加中欧班列、跨境电商海运专线等替代方案)、“近岸外包”(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墨西哥、东南亚以缩短运输距离),推动全球供应链从“效率优先”向“韧性优先”转型。

  3. 中美贸易结构变化的长期影响:若美国消费需求持续疲软(2023年美国核心PCE同比增速已降至3.7%,消费复苏乏力),叠加“脱钩断链”杂音,跨太平洋航线传统优势(如低时效、高性价比)可能削弱,航企需更灵活地调整航线网络以适应贸易流向变化(如增加东南亚-美西、中美洲-美东等新兴航线)。

马士基TP9美西航线停航是航运市场对“后疫情时代”全球贸易收缩的直接反应,短期内将通过运力减少、成本上升、时效波动等路径冲击跨太平洋物流链,尤其对依赖该航线的中小货主和物流企业形成压力,长期来看,这一调整既是航企“去产能、保利润”的必然选择,也预示着全球供应链正从“疫情期的极端波动”向“常态化的供需平衡”回归,而企业需在成本控制、运力多元化、供应链韧性构建上提前布局,以应对新一轮市场周期的挑战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guigangbj.com/zblog/?id=18168

阅读更多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