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必达跨境电商物流
15813899064

跨境电商物流专线:海运 空运 铁路 快递 卡车 双清包税派送到门

上海港8月国际海运吞吐量破纪录智慧物流支撑全球供应链稳定

gjwl6662025-11-26 09:01:005

上海港8月国际海运吞吐量再创新高,不仅彰显了中国港口的硬核实力,更凸显了智慧物流体系在保障全球供应链韧性中的关键作用,这一成绩背后,是港口基础设施升级、数字化技术深度应用与全球贸易需求复苏的共同驱动,为动荡的全球供应链注入了“中国稳”的确定性。

吞吐量破纪录:数据背后的“港口韧性”

根据上海港集团披露,2024年8月,上海港完成国际海运吞吐量(含集装箱、散货等)同比增长超10%,其中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50万标准箱,创历史同期新高,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上海港单月吞吐量纪录,也延续了今年以来的增长态势——1-8月累计吞吐量同比增长约8%,继续稳居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。

从结构看,集装箱吞吐量中,外贸箱占比超70%,欧美航线、“一带一路”沿线航线运量分别增长12%和15%,反映出全球市场对“中国制造”的需求依然旺盛,同时也体现了上海港作为“一带一路”海陆交汇枢纽的辐射能力,散货方面,铁矿石、原油等能源物资吞吐量保持稳定,保障了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原材料供应。

值得关注的是,在8月台风、高温等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,上海港通过智慧调度系统提前预判、动态调整作业计划,单月船舶准班率仍保持在85%以上,较全球主要港口平均水平高出约20个百分点,展现了极强的运营韧性。

智慧物流:从“汗水港口”到“智慧港口”的质变

上海港吞吐量的突破,离不开智慧物流体系的全面支撑,近年来,上海港以“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”为方向,构建了覆盖“码头作业—集疏运—供应链协同”全链条的智慧生态,具体体现在三大维度:

码头作业:“无人化”提升效率天花板

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作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、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无人码头,已实现“空天地一体化”调度——5G+北斗导航的无人集装箱卡车(AGV)精准对接桥吊、场桥,作业效率较传统码头提升30%以上;AI算法动态优化堆场堆存方案,使集装箱周转率提高25%;远程操控系统让桥吊司机在数公里外的控制中心即可完成装卸,人力成本降低60%的同时,单箱能耗下降18%。

8月旺季期间,洋山港四期单日最高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.8万标准箱,创全球自动化码头单日作业量纪录,成为上海港“增量引擎”。

集疏运网络:“多式联运”破解“最后一公里”瓶颈

为缓解港口拥堵,上海港构建了“海铁联运+水水中转+公路短驳”的立体集疏运体系,智慧化调度平台发挥关键作用:

  • 海铁联运:依托“沪苏通铁路”“洋山港铁路”等专线,通过大数据预测货运需求,提前匹配铁路班列与船期,8月海铁联运量同比增长15%,中欧班列—洋山港”铁海联运专线开行量同比翻倍,实现“铁路干线+海运枢纽”无缝衔接;
  • 水水中转:通过AI算法优化长江沿线、沿海支线驳船航线,8月内支线集装箱吞吐量占比达35%,相当于减少公路运输约120万辆次,既降低碳排放,又提升了货物周转效率。

供应链协同:“数字孪生”打通全球链路

上海港联合海关、船公司、货主等打造“港口数字孪生平台”,实现货物“全生命周期可视化”:货主通过平台实时追踪集装箱位置、通关状态;船公司借助智能算法调整航线挂靠顺序,减少在港停留时间;海关“两步申报”“提前申报”等智慧通关模式,使平均通关时间压缩至0.8小时,较疫情前缩短60%。

这种“港航贸一体化”协同,让上海港成为全球供应链的“智慧节点”——8月,通过平台完成的“跨境电商海运专线”货物量同比增长40%,跨境生鲜、高端制造零部件等时效性要求高的货物,实现“抵港即提、秒级通关”。

支撑全球供应链:从“中国枢纽”到“世界稳链器”

上海港作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,承担着全球1/10的集装箱吞吐量,其吞吐量的稳定增长对全球供应链意义重大:

保障“中国制造”出海通道

8月正值外贸旺季,长三角地区的新能源汽车、光伏组件、机械设备等“新三样”产品出口需求旺盛,上海港通过智慧物流提升周转效率,保障了这些高附加值货物“即产即运”——数据显示,8月上海港新能源汽车滚装船吞吐量同比增长55%,光伏组件海运量同比增长30%,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和制造业升级提供了运力支撑。

缓解全球“供应链拥堵”痛点

近年来,全球港口频繁因疫情、劳动力短缺、极端天气陷入拥堵(如2021年洛杉矶港“堵船潮”),而上海港通过智慧化改造,将船舶平均在港停留时间控制在28小时以内,仅为全球主要港口平均水平的1/2,这种“高效率、低延误”的运营能力,成为全球货主的“优先选择”——8月,上海港国际班轮公司航线挂靠量同比增长8%,新增3条欧洲、南美远洋航线,进一步织密全球海运网络。

增强供应链“抗风险韧性”

面对全球地缘冲突、能源价格波动等不确定性,上海港通过智慧物流提升“应急响应能力”:极端天气下,AI气象预警系统提前48小时调整作业计划,保障码头连续作业;疫情防控期间,无人化设备减少人员接触,实现“作业不停摆”;针对部分区域运力紧张,智能调度平台动态调配空箱资源,8月空箱周转率同比提升12%,缓解了全球“一箱难求”的历史难题。

背后逻辑:“中国稳”与“全球需”的双向奔赴

上海港8月吞吐量破纪录,既是中国经济韧性的体现,也反映了全球贸易对“稳定供应链”的迫切需求:

  • 国内层面:长三角制造业PMI连续6个月位于扩张区间,外贸企业订单回暖,为港口提供充足货源;上海港“十四五”期间持续投入超200亿元用于智慧化改造,基础设施“硬实力”与数字化“软实力”形成叠加优势。
  • 国际层面:全球经济缓慢复苏背景下,新能源、电子设备等产业链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度上升,上海港作为“门户枢纽”,成为连接中国产能与全球市场的核心纽带。

智慧物流为全球供应链注入“中国方案”

上海港的实践证明,智慧物流不仅是提升港口效率的“技术工具”,更是构建供应链韧性的“底层逻辑”,从自动化码头到数字孪生平台,从绿色集疏运到跨境协同网络,上海港以“智慧化”破题,既实现了自身吞吐量的突破,更向世界展示了“中国港口”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的能力与担当,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关键期,这种“效率+韧性+绿色”的发展模式,正成为全球港口转型的重要参考,也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guigangbj.com/zblog/?id=18172

阅读更多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