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西港口旺季“爆单”与海运运价承压并存的现象,本质是全球供应链恢复、运力供给增加与需求端结构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,以下从数据背景、核心逻辑及影响三方面展开分析:
数据背景:旺季货运量高增,但运价持续下行
长滩港(美国第二大集装箱港,与洛杉矶港合计承担美西70%以上进口量)数据显示,2023年8月货运量达80.6万标准箱(TEU),同比增长6.3%,创历史次高(历史最高为2022年8月的81.8万TEU),但同期海运运价却持续承压: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(SCFI)美西航线运价从2022年峰值(2022年1月约4900美元/FEU)跌至2023年8月的约1500美元/FEU,较去年同期下降超70%,且旺季未现明显反弹。
核心逻辑:供需关系逆转与供应链效率提升主导运价走势
供应链恢复削弱“拥堵溢价”,港口效率提升化解“假性短缺”
疫情期间(2021-2022年),美西港口因劳动力短缺、码头拥堵导致船舶滞期严重(2021年洛杉矶/长滩港船舶等待时间超20天),“港口拥堵”是推升运价的核心因素(船舶周转慢导致实际运力短缺,货主被迫支付高额溢价)。
而当前,港口效率已显著恢复:2023年长滩港船舶平均等待时间降至1-2天,码头自动化设备投用、 labor协议落地(2022年西海岸港口劳资谈判结束)提升了货物周转效率,8月货运量创次高,正得益于港口处理能力提升(如长滩港2023年吞吐量预计增长5%),“不堵了”直接消除了运价中的“拥堵溢价”。
运力供给激增:新船交付与“去库存”后的运力释放
2021-2022年高运价刺激船公司疯狂订造新船,2023年全球新船交付量预计达2400万TEU(同比增60%),其中超大型集装箱船(1.5万TEU以上)占比超70%,美西航线作为全球最繁忙航线之一,成为新增运力投放的重点:2023年美西航线周运力同比增长约15%,远超旺季需求增速(长滩港8月货运量同比增6.3%)。
2022年美国零售商“去库存”周期结束后,2023年旺季补货需求集中释放,但“集中补货”是短期脉冲,而运力增长是长期趋势,导致“旺季需求”难以抵消“运力过剩”压力。
需求端:“旺季不旺”的隐忧与结构性分化
尽管8月货运量高增,但需求可持续性存疑:
- 消费需求疲软:美国通胀高企、美联储加息压制终端消费,2023年7月美国零售销售环比仅增0.7%(剔除汽车后实际增长有限),零售商对“过量备货”更谨慎,旺季补货多为“按需采购”而非“囤货”;
- 商品结构变化:疫情期间“居家商品”(家具、家电)进口暴增,当前消费向“服务型消费”(旅游、餐饮)回归,高货值消费品进口增速放缓,而低运价的大宗散货占比上升,拉低整体运价水平。
影响:航运业承压与外贸成本红利
- 对航运公司:运价下行直接挤压盈利,2023年上半年全球集运巨头净利润同比普遍下滑超50%(如马士基上半年净利润同比降68%),部分航线已逼近“现金成本线”,行业或进入新一轮整合期。
- 对外贸企业:运价回落缓解出口成本压力,尤其对低利润率的劳动密集型产品(纺织、家具)利好显著,但需警惕“运力过剩→船公司停航保价”的短期波动(如近期部分船公司宣布美西航线临时停航)。
- 对港口与供应链:货运量高增与运价承压并存,反映港口从“被动拥堵”转向“主动增效”,长滩港等美西港口正通过扩建码头、推进自动化(如长滩港“中港池自动化码头”2023年投用)巩固枢纽地位,但需应对未来运力过剩可能导致的船舶靠港量波动。
美西港口旺季“高货运量+低运价”的反差,标志着海运市场从疫情期的“极端短缺”回归常态化周期,短期看,旺季需求或支撑运价阶段性企稳,但长期运力过剩与需求疲软的压力下,海运市场或进入“供过于求”的调整期,直至2025年新船交付高峰过后才可能逐步平衡。




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