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HL与新加坡邮政如何树立行业新标杆
引言:物流减碳,全球碳中和的关键战场
在全球“碳中和”浪潮下,物流行业作为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(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约16%,国际能源署数据),其绿色转型已成为实现《巴黎协定》目标的关键,作为全球领先的物流与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,DHL与新加坡邮政(SingPost)的减碳合作,不仅聚焦技术创新与资源协同,更通过“本地化实践+全球化网络”的模式,为行业树立了可复制、高成效的绿色合作标杆,为东南亚乃至全球物流网络的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合作背景:巨头联手,响应时代与区域需求
DHL与新加坡邮政的合作,既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延伸,也是响应全球与区域减碳目标的必然选择。
全球与企业减碳承诺驱动
- DHL的“2050碳中和”路径:作为全球物流行业龙头,DHL早在2017年就提出“GoGreen”战略,承诺2030年将碳排放强度较2007年降低50%,2050年实现完全碳中和,其减碳重点包括绿色运输(电动/氢能车辆、可持续航空燃料)、绿色仓储(可再生能源供电)、供应链优化(数字化减少空驶率)等。
- 新加坡邮政的“绿色路线图”:新加坡邮政作为新加坡国家邮政运营商及东南亚物流枢纽,响应新加坡政府“2030年国家气候目标”(碳排放较2005年减少30%),提出2035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,2050年扩展至全价值链碳中和,重点布局电动配送、绿色包装、低碳仓储。
新加坡:东南亚绿色物流枢纽的战略地位
新加坡是全球最繁忙的转运港之一,2022年港口吞吐量达3.75亿标准箱,占全球海运贸易的12%,其政府推出“新加坡绿色计划2030”,明确支持绿色物流发展:对电动商用车提供45%购置补贴、建设全球首个“零排放港区”(预计2030年实现港口作业车辆100%电动化)、要求物流企业披露碳排放数据,DHL与SingPost的合作,正是依托新加坡的枢纽优势,将减碳实践辐射至东南亚乃至全球。
合作核心举措:从技术到模式的全方位创新
双方的合作并非单一项目,而是覆盖运输、包装、仓储、数字化等物流全链条的系统性减碳方案,展现了“技术赋能+资源协同”的创新路径。
绿色运输:电动化与可持续燃料的区域示范
- 城市配送电动化:在新加坡本地配送网络中,双方联合投入100辆定制化电动配送车(搭载DHL研发的轻量化电池技术,续航提升30%),覆盖新加坡全岛80%的商业区域,数据显示,电动车辆较传统燃油车减少碳排放约70%,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,200吨。
- 跨境运输低碳化:针对东南亚跨境物流(如新加坡-马来西亚-泰国线路),双方试点使用氢燃料长途卡车(与本地能源企业合作建设加氢站),并采用DHL的“绿色航线优化系统”(AI算法减少迂回运输,空驶率降低15%),跨境运输碳排放预计减少25%。
可持续包装:从“减量”到“循环”的全生命周期管理
- 生物基包装材料:联合开发以棕榈壳纤维、香蕉叶为原料的可降解快递盒(替代传统纸箱+塑料填充物),成本与传统包装持平,降解周期缩短至90天,2023年已在新加坡本地电商配送中应用,覆盖50%包裹,减少塑料垃圾约300吨/年。
- 循环包装系统:推出“绿色包裹箱”租赁服务(适用于企业客户B2B运输),采用耐用聚丙烯材料,可循环使用50次以上,目前已服务新加坡30%的电子制造业客户,包装成本降低40%,碳排放减少60%。
绿色仓储与可再生能源协同
- 零碳仓库试点:在新加坡西部物流园区共建“东南亚首个零碳物流中心”,屋顶覆盖太阳能板(年发电量120万度,满足仓库40%用电需求),剩余电力采购自新加坡可再生能源市场(如本地太阳能农场);仓库制冷系统采用DHL的“智能温控技术”,能耗降低25%,整体实现运营碳中和。
- 碳足迹追踪平台:引入区块链技术,实时追踪仓储、运输各环节碳排放数据(如燃油消耗、电力使用、包装材料),客户可通过平台查看货物全生命周期碳足迹,推动供应链上下游共同减碳。
区域辐射:带动东南亚物流网络绿色转型
依托新加坡的枢纽地位,双方将减碳经验向东南亚其他国家复制:
- 在马来西亚柔佛州,联合本地物流企业推广电动配送车(借鉴新加坡补贴模式,争取当地政府税收优惠);
- 在泰国曼谷,合作建设“绿色分拨中心”,试点生物基包装与太阳能供电;
- 通过DHL全球网络,将东南亚减碳实践与欧洲、北美物流网络联动(如跨洲海运采用低硫燃料,空运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),形成“区域-全球”协同减碳闭环。
标杆意义:为何成为行业新标杆?
DHL与SingPost的合作并非孤例,但其创新性与可复制性使其超越普通商业合作,成为物流行业减碳的“范本”。
商业价值与减碳目标的平衡
不同于单纯依赖补贴的“绿色项目”,双方通过技术创新(如电动车辆续航提升、AI路线优化)、模式创新(循环包装租赁、碳足迹追踪增值服务)降低减碳成本,实现“减碳-降本-增效”良性循环,电动配送车虽购置成本较高,但电费+维护成本较燃油车低50%,3年可收回溢价;循环包装为客户节省40%包装费用,提升客户粘性。
政策协同与市场驱动的双重赋能
合作充分利用新加坡政府“绿色物流激励计划”(如电动车辆45%补贴、零碳建筑税收优惠),降低初期投入;随着全球企业ESG需求上升(如欧盟碳边境税、客户对低碳供应链的要求),碳足迹追踪平台成为新的“增值服务”,2023年吸引了15家跨国企业(如联合利华、三星)签约,验证了市场对绿色物流的付费意愿。
从“双边合作”到“生态共建”
合作不仅限于DHL与SingPost,而是联动能源企业(加氢站建设)、技术公司(区块链、AI)、政府机构(政策支持)、客户(共同减碳),形成“物流-能源-技术-政策”多赢生态,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“多方协同”减碳模式。
量化成效与透明化管理
通过具体数据(如年减碳1,200吨、包装垃圾减少300吨、仓库能耗降低25%)验证减碳成效,而非“口号式”承诺;区块链碳足迹平台确保数据可信,增强客户与公众信任,树立行业透明化减碳标准。
未来展望:从标杆到行业标准
双方计划在2025年前将合作扩展至:
- 试点无人驾驶电动配送车(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合作研发);
- 扩大可持续航空燃料在东南亚空运中的使用比例(目标2030年达10%);
- 推动东南亚物流协会制定“绿色物流行业标准”(基于双方实践经验)。
正如DHL全球可持续发展负责人所言:“物流减碳不是单打独斗,而是全行业的协同行动,我们与SingPost的合作证明,通过技术创新、资源共享与区域联动,物流企业不仅能实现自身碳中和,更能带动全球供应链向低碳转型。”
在全球碳中和的赛道上,DHL与新加坡邮政的合作犹如一面镜子:它映照出物流行业减碳的核心路径——技术创新为矛,模式创新为盾,政策协同为基,区域辐射为翼,这不仅是两家企业的商业合作,更是物流行业从“高碳增长”向“低碳共赢”转型的缩影,随着更多企业效仿这一模式,物流行业有望成为全球碳中和的“加速器”,而非“绊脚石”。




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