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特卫普-布鲁日港新增三条国际海运航线 强化欧洲门户地位
欧洲最大综合港口之一的安特卫普-布鲁日港宣布开通三条新国际海运航线,分别连接东南亚新兴制造业基地、美洲东海岸资源产区及地中海能源枢纽,进一步拓展其全球航线网络,巩固作为欧洲贸易门户的核心地位,这一举措不仅将提升港口的全球连接性,还将为欧洲腹地企业提供更灵活的物流选择,助力区域经济与国际贸易协同增长。
港口背景:欧洲贸易的“黄金门户”
安特卫普-布鲁日港由比利时两大港口——安特卫普港与泽布吕赫港于2022年4月合并而成,是欧洲首个年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准箱的港口联合体,2023年,其集装箱吞吐量达3120万标准箱,位列欧洲第二(仅次于鹿特丹港),散货与件杂货吞吐量超2.3亿吨,服务覆盖欧盟5亿消费者及欧洲工业核心区(德国鲁尔区、法国北部、荷兰兰斯塔德等),依托密集的铁路(年货运量超1400万标准箱)、公路(连接欧洲主要高速公路网)及内河网络(通过莱茵河辐射欧洲内陆),该港口已成为全球供应链中连接欧亚、欧美贸易的关键节点。
三条新航线详情:覆盖三大战略方向
此次开通的三条航线聚焦“新兴市场拓展”“资源通道强化”与“区域协同深化”,均由全球头部航运公司主导运营,航线设计兼顾效率与覆盖广度:
东南亚快线(SEAX):连接制造业新枢纽
- 承运商:中远海运与长荣海运联合运营
- 航线覆盖:中国东部沿海(上海、宁波舟山)、东南亚新兴基地(越南胡志明市、泰国林查班)、新加坡(中转枢纽),最终抵达安特卫普-布鲁日港,返程挂靠鹿特丹、汉堡。
- 运营频率:每周一班,投入12艘14000标准箱级集装箱船,单程时效缩短至30天(较现有航线快3-5天)。
- 货物类型:以电子产品(智能手机、半导体组件)、家具、纺织品为主,服务东南亚制造业向欧洲出口的增长需求——据欧盟统计局数据,2023年欧洲自东南亚进口额同比增长12%,其中越南、泰国对欧出口增速超15%。
美洲东海岸快线(AEC1):强化跨大西洋资源通道
- 承运商:马士基(全球最大航运公司)独家运营
- 航线覆盖:北美东海岸(美国纽约、萨凡纳)、南美东海岸(巴西里约热内卢、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),经大西洋直达安特卫普-布鲁日港,返程挂靠英国费利克斯托。
- 运营频率:每周两班,投入10艘11000标准箱级船舶,重点运输美洲农产品(大豆、玉米)、机械设备及消费品。
- 战略意义:响应欧洲对美洲资源进口的增长需求——2023年欧洲自美洲进口农产品同比增长8%,其中巴西大豆进口量占欧洲总需求的35%,该航线将运输时效缩短至18-22天,较传统航线提升20%。
地中海-西北欧航线(MED-NW):打通能源与产业协同通道
- 承运商:赫伯罗特与ONE(日本海洋网联船务)联合运营
- 航线覆盖:地中海东部(土耳其伊斯坦布尔、埃及亚历山大港)、南部(阿尔及利亚奥兰)、西部(西班牙巴塞罗那、意大利热那亚),经直布罗陀海峡至安特卫普-布鲁日港。
- 运营频率:每周一班,投入8艘8000标准箱级船舶,主要运输能源产品(液化天然气、石油制品)、化工品及汽车零部件。
- 区域协同:地中海区域是欧洲重要的能源进口来源(占欧洲天然气进口的25%)和汽车零部件供应链核心(意大利、西班牙汽车零部件出口占欧洲总量的30%),该航线将促进地中海产业带与欧洲西北部工业集群的协同。
开通意义:从“港口增长”到“区域赋能”
安特卫普-布鲁日港CEO雅克·范德默伦表示,三条新航线是港口“2030战略”的关键落地举措,将从三方面推动价值升级:
- 港口竞争力跃升:预计三条航线每年将为港口新增吞吐量约150万标准箱,使2024年总吞吐量有望突破3300万标准箱,巩固欧洲第二大集装箱港地位,并增强对全球航运联盟的吸引力。
- 腹地经济降本增效:通过加密航线网络,欧洲腹地企业(尤其是德国鲁尔区制造业、比利时化工产业)的物流成本可降低10%-15%,交货周期缩短5-7天,助力企业应对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。
- 全球供应链多元化:航线覆盖东南亚、美洲、地中海等“非传统核心市场”,响应欧盟“供应链多元化”战略,减少对单一区域的依赖——东南亚航线可分流部分从中国东部港口出发的货物,缓解传统航线拥堵压力。
未来展望:绿色与全球化双轮驱动
安特卫普-布鲁日港同时强调,新航线将优先使用液化天然气(LNG)动力船舶或配备岸电系统的 vessels,推动“绿色航运”目标落地,根据港口规划,到2030年,50%的挂靠船舶将使用替代燃料(如甲醇、氨),港口碳排放较2020年减少30%。
港口还计划拓展与非洲(西非矿产、东非农产品)、中东(波斯湾能源)的直航航线,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覆盖全球90%主要贸易区域的航线网络,成为“连接欧洲与世界的可持续门户”。
(本文数据综合自安特卫普-布鲁日港务局、欧盟统计局、马士基集团公开信息)




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