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必达跨境电商物流
15813899064

跨境电商物流专线:海运 空运 铁路 快递 卡车 双清包税派送到门

国际空运机场拥堵对货物运输的影响应对措施分享

gjwl6662025-11-25 12:02:036

国际空运作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环节,承担着约35%的国际贸易货值(按价值计),尤其在高时效、高价值货物(如电子元件、医药、奢侈品)运输中不可替代,近年来,受疫情后需求反弹、地缘冲突、极端天气、人力短缺及基础设施瓶颈等多重因素影响,全球主要空运枢纽机场(如香港、上海浦东、法兰克福、阿姆斯特丹史基浦、孟菲斯等)频繁出现拥堵,对货物运输效率、成本及供应链稳定性造成显著冲击,本文结合行业实践,从“现状-影响-应对”三方面展开分享。

国际空运机场拥堵的现状与核心原因

全球空运机场拥堵已从“阶段性现象”演变为“常态化挑战”,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(IATA)2023年报告,全球TOP50货运机场中,约60%存在不同程度的拥堵,平均货物地面处理时间较疫情前增加30%-50%,部分枢纽机场(如美国洛杉矶、芝加哥奥黑尔)的货机等待起降时间曾长达8-12小时,核心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:

供需错配:需求激增与运力/设施不足的矛盾

  • 需求端:疫情后全球消费复苏(尤其电商爆发)、制造业“近岸化”转型带动原材料跨境运输需求,2021-2023年全球航空货运量年均增长5%-8%,远超疫情前水平。
  • 供给端
    • 运力受限:客运航班腹舱运力未完全恢复(国际客运量仅为2019年85%),全货机运力增长缓慢(2023年全球全货机数量约2400架,同比增长2%);
    • 基础设施瓶颈:多数枢纽机场建于20世纪,仓储容量、停机位、跑道数量未跟上货运增长,如香港机场货运站设计容量为500万吨/年,2023年实际处理量达550万吨,超负荷运行;
    • 人力短缺:地勤、海关查验、货运代理等岗位人员流失(疫情期间裁员后难召回),欧美机场尤为严重,导致货物装卸、通关效率下降。

外部冲击:地缘与天气加剧拥堵

  • 地缘冲突:俄乌冲突导致欧洲-亚洲航线绕行(增加飞行时间),红海危机迫使货机绕行非洲好望角(单程增加7-10天),大量航班集中至有限枢纽(如迪拜、利雅得),加剧局部拥堵;
  • 极端天气:2023年北美飓风、欧洲热浪、亚洲台风频发,导致机场临时关闭或限流(如2023年7月法兰克福机场因高温跑道维修,单日取消20%货运航班)。

流程效率:跨环节协同不足

  • 通关与安检:部分国家海关查验率上升(如美国对高科技产品、欧洲对医药产品),人工审核耗时增加;安检流程繁琐,尤其危险品(锂电池、航空燃油)运输审批延迟;
  • 信息孤岛:货主、货代、航空公司、机场、海关等主体数据不互通,货物状态更新滞后,导致“等待式拥堵”(如货物已到港但舱单信息未同步,无法提货)。

机场拥堵对货物运输的核心影响

拥堵直接冲击货物运输的“时效、成本、可靠性”三大核心要素,具体表现为:

运输延误常态化,供应链稳定性下降

  • 短期延误:货物地面处理时间延长(从正常12-24小时增至48-72小时),航班准点率下降(2023年全球货运航班准点率仅58%,较2019年下降22个百分点);
  • 长期连锁反应:延误导致下游生产/销售计划打乱,如汽车制造商因芯片运输延误停产(2023年丰田因东南亚-欧洲空运拥堵损失10万辆产能),生鲜电商因冷链货物延误变质(损耗率从5%升至15%)。

综合成本激增,企业利润受压

  • 直接成本:航空公司收取“拥堵附加费”(2023年主流航司附加费达0.5-1美元/公斤,较2019年上涨3倍);机场仓储费、滞港费(Demurrage)增加(如阿姆斯特丹机场超期仓储费达10欧元/公斤/天);
  • 间接成本:货主为赶工期选择“包机”(成本为正常空运的3-5倍),或支付“加急处理费”(优先提货费用达500-2000美元/票);因延误违约产生的罚款(合同违约金通常为货值的5%-10%)。

货物风险上升,货损与丢失概率增加

  • 仓储积压:机场货站爆仓导致货物堆叠存放,易碎品(玻璃、精密仪器)破损率上升(从0.3%升至1.2%);
  • 信息滞后:货物状态不透明,部分低价值货物因长期无人认领被机场拍卖(2023年伦敦希思罗机场拍卖超期货物价值达2000万英镑)。

贸易竞争力削弱,区域供应链转移

  • 出口商流失订单:新兴市场(如东南亚、拉美)货主因空运延误,转向“近岸采购”(如美国从墨西哥进口替代中国);
  • 枢纽地位动摇:部分货主避开拥堵枢纽,如欧洲货物从法兰克福转向科隆、莱比锡等二级机场,导致传统枢纽货运量下降(2023年法兰克福机场货运量同比减少8%,而科隆机场增长15%)。

多主体协同应对措施分享

缓解机场拥堵需货主、货代、航空公司、机场、政府等多方联动,结合“短期应急”与“长期优化”,具体措施如下:

(一)货主:主动规划,降低对单一空运的依赖

  • 提前布局,错峰运输:避开传统旺季(如圣诞前3个月、电商大促期),或选择“夜间/凌晨航班”(拥堵较轻,如香港机场凌晨2-6点货机起降效率提升30%);
  • 替代方案:多式联运与分拆运输
    • 空+陆联运:从拥堵枢纽转至周边小机场(如从阿姆斯特丹转至比利时列日机场,再陆运1.5小时到荷兰);
    • 空+海联运:非紧急货物采用“海运至临近港口+短途空运”(如中国至欧洲货物,海运至汉堡港再空运至慕尼黑,成本较全空运降低40%);
    • 分拆货物:将整批货物拆分为多票,从不同机场发运(如上海+广州+深圳三地同时空运至欧洲,分散拥堵风险);
  • 风险转移:购买“延误险”与合同条款优化:与保险公司合作(如平安物流险、人保航空延误险),覆盖延误导致的仓储费、违约金;合同中明确“拥堵免责条款”(如因机场不可抗力延误,免予罚款)。

(二)货代:强化资源整合与数字化能力

  • 深耕“小众机场”资源:开发二级机场航线(如欧洲的卢森堡、马德里,美国的安克雷奇、达拉斯),这些机场拥堵较轻且补贴政策多(如卢森堡机场对货运航班提供50%起降费减免);
  • 数字化工具提效
    • 用AI预测拥堵(如CargoSmart、Descartes等平台,基于历史数据预测机场未来7天拥堵指数,准确率达70%);
    • 区块链技术同步数据(如马士基与IBM合作的TradeLens,实现货主、海关、航空公司实时共享舱单信息,通关时间缩短50%);
  • 加强与航空公司“深度绑定”:签订“包量协议”(全年承诺运输量,换取优先舱位与固定价格,如DHL与汉莎航空签订5年包量协议,保障旺季舱位)。

(三)航空公司:优化运力与地面操作

  • 短期:灵活调整运力与排班
    • 增加“全货机夜航”(避开客运高峰,如FedEx将北美-欧洲货机起降时间从白天调整至23:00-05:00,单机日利用率提升2小时);
    • 临时增开“点对点包机”(如疫情期间顺丰航空增开深圳-法兰克福包机,直飞减少中转拥堵);
  • 长期:升级机队与枢纽布局
    • 用宽体货机(如波音747-8F、空客A350F)替代窄体机,单机载货量提升50%,减少航班频次;
    • 分散枢纽压力(如UPS将部分欧洲货运从科隆枢纽分流至巴黎戴高乐机场,建立“双枢纽”模式)。

(四)机场:硬件升级与流程再造

  • 短期应急:临时扩容与人力调配
    • 开放备用停机位(如上海浦东机场疫情期间开放公务机停机坪用于货运);
    • 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(如DHL、顺丰在机场周边建“前置仓”,货物提前入库,到港后直接提货);
  • 长期:基础设施与自动化改造
    • 扩建货运站(如香港机场正在建设第三货运站,2025年投用后容量增加200万吨/年);
    • 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(如阿姆斯特丹机场引入AGV无人叉车、智能分拣系统,货物处理效率提升40%);
  • 跨部门协同:“一站式通关”:联合海关、安检、检疫部门设立“联合查验中心”(如新加坡樟宜机场“航空货运走廊”,货物到港后1小时内完成通关+安检+提货)。

(五)政府:政策支持与国际协调

  • 简化监管流程:推行“提前申报”(如欧盟“进口提前舱单规则”,货物起飞前4小时提交舱单,到港后直接查验)、“低风险货物快速通关”(如中国对电子产品、医疗器械实施“白名单”,查验率从10%降至2%);
  • 补贴与激励:对航空公司增开货运航班提供补贴(如中国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货运航班给予每吨500元补贴),对机场自动化改造提供税收优惠;
  • 国际协同:统一拥堵应对标准:推动签署《国际航空货运拥堵管理公约》,统一全球机场拥堵预警机制(如IATA正在制定“机场拥堵指数”,分为1-5级,对应不同应对措施)。

案例参考与未来趋势

  • 案例1:上海浦东机场2022年疫情后拥堵应对
    2022年6月上海解封后,浦东机场货运量激增(单日最高处理1.8万吨,超历史峰值),采取措施:

    • 临时开放2条货运专用跑道,24小时不间断起降;
    • 海关推行“7×24小时查验”,用CT机替代人工开箱(查验效率提升60%);
    • 协调长三角卡车运输,货物到港后4小时内转运至苏州、杭州等地前置仓,缓解机场仓储压力,1个月内,地面处理时间从72小时降至24小时。
  • 案例2:亚马逊“多枢纽+数字化”模式
    为应对美国机场拥堵,亚马逊自建货运航空公司(Amazon Air),布局10个二级机场(如肯塔基州希伯伦机场),并用AI算法动态调整航线:根据实时拥堵数据,自动将货物从芝加哥奥黑尔转至印第安纳波利斯机场,2023年亚马逊空运延误率较行业平均低25%。

未来趋势:数字化与绿色化驱动长期效率提升

  • 数字化:AI预测拥堵、区块链全程溯源、无人机/无人车机场内运输将普及,2030年货物“端到端可视化率”有望达90%;
  • 绿色化:电动货机(如Eviation Alice)、可持续航空燃料(SAF)应用减少碳排放,同时推动机场“零排放货运区”建设(如阿姆斯特丹机场计划2030年实现货运地面设备100%电动化);
  • 多式联运枢纽:机场与港口、铁路站“无缝衔接”(如德国杜伊斯堡“空铁联运枢纽”,货物从机场通过铁路直达东欧,无需二次装卸)。

国际空运机场拥堵是“供需矛盾、外部冲击、流程低效”叠加的复杂问题,需短期应急(错峰运输、多式联运)与长期优化(基础设施、数字化、政策协同)结合,对企业而言,核心是“降低单一依赖、提升灵活性”;对行业而言,需通过技术创新与全球协同,构建更韧性的航空货运网络。“智慧化、绿色化、多式联运化”将是破解拥堵的关键方向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guigangbj.com/zblog/?id=18153

阅读更多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