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空运的运力波动和旺季订舱是跨境物流中的核心挑战,以下从运力影响因素和旺季订舱技巧两方面展开分析,帮助企业高效应对空运需求。
国际空运航空公司运力影响因素
航空公司运力是供给端(自身资源)、外部环境(政策/设施)、市场需求及成本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:
(一)航空公司自身资源与运营能力
-
机队规模与机型结构
- 核心运力基础:宽体客机(如B777、A350)的腹舱载货量(通常20-50吨/架)、全货机(如B747F、A330F)的载货量(50-120吨/架)直接决定单班运力,全货机占比高的航空公司(如FedEx、UPS、顺丰航空)运力稳定性更强。
- 机型调整:旺季时,航空公司可能临时将窄体机换宽体机(如A320换A330),或增加全货机加班机(如圣诞旺季欧美航线常见),提升短期运力。
-
航线网络与航班频次
- 航线覆盖:枢纽机场(如香港、迪拜、法兰克福)的直飞航线运力更充足,中转航线(如“上海-迪拜-欧洲”)受中转机场处理能力限制,实际运力可能打折扣。
- 航班密度:高频次航线(如中美航线每周30班以上)运力冗余度更高,低频次航线(如中小城市航线)旺季易“一票难求”。
-
人力与维修保障
- 机组资源:飞行员、乘务员(客机)、装卸人员(货机)短缺会导致航班取消/延误(如2022年全球航空业人力短缺潮)。
- 维修效率:飞机定期检修、故障处理速度影响可用运力,维修能力弱的航空公司易出现“飞机趴窝”,减少实际执飞航班。
(二)外部环境与基础设施限制
-
政策与空域管制
- 航空权与航班时刻:各国对外国航司的航线准入(如中美航权协议限制每周直飞航班数量)、机场时刻分配(高峰时段起降名额有限)直接限制运力。
- 贸易与物流政策:疫情期间的“熔断机制”、部分国家的进口限制(如俄罗斯对西方航材禁运)会导致航线停飞或运力削减。
-
机场与地面设施
- 机场容量:枢纽机场(如洛杉矶LAX、上海PVG)的跑道吞吐量、停机位数量有限,旺季易拥堵(如2023年欧洲机场因地面人员短缺导致货机排队48小时以上),实际运力无法释放。
- 货运站处理能力:机场货站的仓储、安检、装载效率(如香港机场货站罢工导致货物积压)会影响航班周转速度,间接降低运力利用率。
-
天气与不可抗力
- 极端天气(台风、暴雪、沙尘暴)导致航班延误/取消(如夏季东亚台风季、北美冬季暴雪季),短期运力骤降。
- 地缘冲突:地区战争(如俄乌冲突)导致部分空域关闭(如欧盟禁飞俄罗斯航司),航线绕行增加油耗和时间,变相减少运力。
(三)成本与市场需求驱动
-
运营成本压力
- 燃油成本:占航司运营成本的20%-30%,油价上涨(如2022年俄乌冲突后油价翻倍)会迫使航司减少航班(如砍掉低收益航线)以控制成本。
- 租赁与人力成本:飞机租赁费用、飞行员/地勤人员薪资上涨(如全球航空业人力短缺推高薪资),导致航司倾向于“小而精”的运力投放,而非盲目扩班。
-
市场需求波动
- 旺季需求激增:电商促销季(如“黑五”“双11”)、传统旺季(欧美圣诞前8-11月、东南亚斋月前)会刺激航司增加加班机(如2023年中美航线旺季每周增10班全货机)。
- 需求低迷收缩:经济衰退、贸易摩擦(如中美关税战)导致货量下降,航司会削减运力(如2020年疫情初期全球航司停飞60%以上货运航班)。
(四)技术与供应链协同
- 新型飞机与装载技术:新一代货机(如B777F、A350F)油耗更低、载货量更大(比旧机型提升15%-20%运力);智能装载系统(如ULD集装器优化)可提升舱位利用率(减少10%-15%的“无效空间”)。
- 物流链协同效率:货主与航司的信息同步(如提前48小时确认货物重量/体积)、货代与机场货站的衔接(如“门到门”全程跟踪)可减少因信息滞后导致的舱位浪费(如货物迟到导致航班空舱)。
旺季订舱技巧:从“抢舱”到“稳舱”的实战策略
旺季(如欧美圣诞季、电商大促期)的核心矛盾是“舱位供不应求”,需从提前规划、资源锁定、灵活调整三方面切入,提升订舱成功率。
(一)提前布局:明确旺季周期,锁定核心资源
-
精准判断旺季时间窗口
- 不同航线/商品旺季差异:
- 欧美航线:传统旺季为8-11月(圣诞备货),电商旺季为“黑五”前1-2个月(10-11月);
- 东南亚航线:斋月前2个月(3-4月)、电商“9.9”“11.11”前1个月;
- 生鲜/季节性商品:如南半球水果旺季(智利车厘子11-12月)、北半球夏季鲜花(5-6月)。
- 提前3-6个月与航司/货代沟通,明确旺季运力计划(如航司是否增加班机、机型是否升级)。
- 不同航线/商品旺季差异:
-
签订长期协议锁定舱位
- 与航司签订“包舱/包板协议”:提前支付押金(通常10%-30%),锁定旺季固定舱位(如每周50吨),价格按协议价执行(避免旺季临时涨价30%以上)。
- 与一级货代绑定:一级货代(如中外运、锦程物流网)与航司有直签协议,舱位资源更优先,可争取“预留舱位”(如旺季前15天确认的紧急舱位)。
(二)多渠道订舱:分散风险,增加备选
-
“主+备”双渠道订舱
- 主渠道:通过长期合作的航司/货代预订核心航班(如直飞航线、时效快的航班);
- 备选渠道:同时联系2-3家不同货代,预订中转航线(如订不到“上海-法兰克福直飞”,可备选“上海-迪拜-法兰克福”)或邻近机场(如去美国东海岸,备选纽约JFK、纽瓦克EWR)。
-
利用“临时舱位”机会
- 关注航司动态:旺季航司可能临时释放“退票舱位”(如原订舱客户取消)、“超载舱位”(部分航班可超售5%-10%),通过货代实时跟踪舱位状态(建议每2小时沟通一次)。
- 参与“竞价订舱”:部分航司/货代提供旺季竞价平台(如CargoAi),通过略高于市场价的报价争夺稀缺舱位(适合高价值货物)。
(三)优化货物方案:提升“优先级”与装载效率
-
按货物属性争取优先保障
- 高附加值货物(如电子产品、奢侈品)、紧急货物(如医疗物资)通常被航司列为“优先装载”,订舱时需明确标注“DGR危险品”“PER鲜活货”等标签,提升优先级。
- 避免“泡货”(体积重大于实际重):通过压缩包装(如真空包装减少体积)、拆分货物(将100CBM泡货拆为2票50CBM),降低装载难度(航司更倾向接重货,因重货利润更高)。
-
灵活调整运输组合
- 部分货物“空转海”:对时效要求不高的货物(如非季节性日用品),提前1-2个月改海运(如“空运+海运”组合,空运占30%保障紧急订单,海运占70%降低成本)。
- “小批量多频次”替代“大批量单频次”:将100吨货物拆为每周20吨,分5周发运,避免一次性订舱压力(旺季单票大货更难订)。
(四)细节把控:避免“订而不飞”的风险
-
提前准备完整单证
旺季航司对单证要求严格,需提前24小时提供:报关单、商业发票、装箱单、MSDS(危险品)等,避免因“单证不齐”被航司取消订舱(旺季航司对“占舱不发货”的惩罚更严,可能拉黑客户)。
-
锁定“舱位+价格”双确认
- 订舱后要求航司/货代提供“舱位确认书”(Booking Confirmation),明确航班号、日期、舱位量、价格,避免口头承诺无效(旺季常见“重复订舱”纠纷)。
- 提前支付“占位费”:对核心舱位,主动支付5%-10%占位费,确保航司不随意取消订舱(部分货代可代收占位费,优先保障付费客户)。
(五)应急方案:应对突发情况
- 航班取消/延误处理:提前与货代约定“紧急转配”条款(如原航班取消后,2小时内转配同航线其他航班),或预留“备用航班”(如同时预订当天及次日航班,确认后取消备用)。
- 目的地机场备选:如目的港机场拥堵(如洛杉矶LAX旺季货站爆仓),可改到邻近机场(如长滩LGB、安大略ONT),再通过卡车转运(成本增加10%-15%,但确保货物到港)。
国际空运运力受航司资源、外部环境、成本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,旺季订舱需“提前规划+多渠道布局+灵活调整”,核心逻辑是:通过长期协议锁定基础运力,通过多渠道分散风险,通过优化货物方案提升优先级,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,确保在旺季“有舱可订、有货可运”。






网友评论